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、對家里報喜不報憂的漂泊年輕人、病急不知如何就醫的人……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選擇叫上“陪診員”去看病——11月21日《長沙商報》報道,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有2.6萬人在某電商平臺搜索“陪診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一些大型電商平臺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超過500家。
對很多患者及家屬而言,一些綜合性大醫院往往如同“迷宮”一般,掛號、就診、抽血、檢查、取結果、取藥、繳費等,分散在不同的地方,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“看病難”,包括時間成本的增加、焦慮情緒的疊加以及看病效率的降低。不少年輕患者到大醫院看病都會頗感不便,更何況不會網上預約掛號、繳費的老年人群體。如此背景下,陪診服務其實蠻有發展機遇和前景。
眼下,陪診服務對緩解患者“看病難”、提升患者看病效率等可以起到一定積極作用,因而醫院、相關部門對其要多一些理解與包容,多一些引導與規范,有條件的還可以為這個群體或相關從業者多提供一些便利,推動陪診服務成為化解“看病難”的一股力量。
客觀而言,陪診員目前尚未被錄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,也無具體的從業標準與規范,因此存在一些亂象,比如“黃?!?、醫托趁虛而入等。對此,相關部門要主動出擊,避免其野蠻生長,同時要防范“黃牛黨”通過陪診員這一身份“洗白”,打著陪診的旗號做“黃牛生意”。
換個角度看,陪診服務越來越火也揭示出一些醫院確實存在“看病難”等問題。對此,醫院方面也應有所反思,在著力優化就診流程、改善就醫體驗等方面多一些積極作為。
當前,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,像異地養老就醫、獨居生活等現象也越來越常見,陪診服務的現實需求或將越來越旺盛,可發揮價值的空間也將越來越大。對陪診,我們應當多一些理解,少一些誤解,設置相應的準入門檻,制定明確的收費標準等,引導其規范、可持續發展,防范行業“虛熱”?;狻翱床‰y”,需要綜合施策,也完全可以多條腿走路。
我要陪診(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)
已有 1826 客戶通過我們找到了陪診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