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聽說過“陪診師”嗎? 陪診、代取藥、代問診、代取報告,這是他們每天工作的日常。這是一個低門檻的職業,也是一個與情感緊密相連的職業。他們是患者的健康顧問、“臨時家人”。
什么是專業的“陪診”?
“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?!痹谂阍\師新職業的討論中,人們常常這樣說。陪診師要用自己的“專業”幫忙解決患者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、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任務,這種專業表現在哪些地方呢?
陪診師幫助解決醫患溝通不暢的問題便是一重顯著的專業壁壘。面對一個穿白大褂的人,有些患者害怕、語無倫次,被醫生一問腦子里一片空白,無法全面表述自己的問題。而醫生也比較忙,就幾分鐘時間,提出程序化的問題和專業的術語,很多患者是聽不懂的。
“陪診”除了專業還要啥?
陪診師不需要有專業的醫學背景,但是需要有與人溝通和共情的能力。陪診師重在‘陪’上,比如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,如何和不同年齡段的客戶找話題,這些都是需要慢慢學習的。最重要的是具備對客戶的耐心與責任心,而不是所謂的“高薪”。
陪診師存在的必然性在哪里?
從醫生的角度來說,有業務熟練的陪診師幫忙解釋醫囑、帶患者檢查,也省去了他們不少的時間與精力。就拿最常見的“心電圖”來說:
一位老大爺,拿著“動態心電圖”的檢查單,排了半天的隊伍,結果到跟前才發現排錯隊伍了。
“你們這牌子不寫的是心電圖嗎?”
“大爺,醫生給您開的是動態心電圖,不是這種當時能出來結果的心電圖?!?/p>
“你這一會說是心電圖,一會又說不是心電圖,到底是不是?”
“……”
所以對于醫院來說,陪診師的存在,并非是“秩序擾亂者”。反而,他們能在醫生和患者之間,起到一定的“潤滑”作用,讓更多到醫院就診的患者,得到更好的就醫體驗。
2.患者們的需求
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、對家里報喜不報憂的漂泊年輕人、病急不知如何投醫的人、人生地不熟的異地就醫者……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選擇叫上“陪診師”去看病。
3.陪診師是時代的產物,未來前景明朗
歷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對比顯示,人口老齡化持續增長,在未來五年內,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。老齡化的加深,造成的一個現象是,二三線城市獨居老人將會越來越多,而子女不在身邊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。這個時候,父母需要就醫卻無法完成整個就醫流程,那專業陪診師出現的合理性得到了一個真實需求存在的保證。
從需求合理性上來說,當前社會,大家庭模式漸漸消逝,取代之的是更多的城市中的三口,四口之家這種小家庭單位。對于就醫的時候,更多的也會需要第三方的服務介入,而不是尋求家族,親朋的幫助。
我要陪診(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)
已有 1826 客戶通過我們找到了陪診服務